“三伏贴”是采用中医治未病的冬病夏治原理,在夏季三伏天人体阳气充沛时,用药物敷贴于特定穴位上,达到治病的目的。夏季三伏天人体阳气最充沛,人体可以更好地吸收药物。用医院特制的药物直达病灶,达到治病的目的。操作简便,效果良好。
“冬病夏治”源于《内经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“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,意思是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,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。春夏养阳,即养生、养长;秋冬养阴,即养收、养藏。其所蕴含“治未病”的思想便是后来“冬病夏治”最早的理论源流。
目前临床上,常取每年初、中、末伏第1天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,以鼓舞正气,驱散体内阴寒,调节脏腑功能,恢复机体阴阳平衡,增加抗病能力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三伏天则是指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(指干支纪日中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)、第4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第1个庚日,是一年支中最炙热的三天,亦即所谓的初伏、中伏、末伏。
最早有文字记载的“三伏贴”是在南北朝时期《荆楚岁时记》。中医理论中认为庚日属金,以五行而论,与肺相配,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,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,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,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,选取穴位贴敷,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,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,使人体各部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。